傈僳族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齊齊,身披彩帶,由媒人陪同來到女方家娶親。到了女方家後,新娘卻躲了起來,要讓新郎到處去找,可找來找去就找不著。

這時,新娘的一個女伴會來告密,新郎總算找著了新娘。找到新娘後,娶親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當晚還要展示新娘的嫁妝,嫁妝中要有一個櫃子,裡面裝著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飯後,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抬、背著嫁妝,由新娘的舅舅背著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姊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門口時,從竹樓到庭院,到處都聚集著男方迎親的人。人們分站兩旁,用隆重的禮節來迎接新娘,歡迎送親的客人。

當姑娘們簇擁著新娘進了家門後,男方的歌手便唱起了《進親歌》:遠方的親人們,/像燕子一樣飛來吧,/像蜜蜂一樣飛來吧!/簸箕裡擺滿了可口佳餚,/酒罈裡裝滿了醇美的酒漿,/七天七夜吃不完,/九天九夜喝不盡。

女方家的歌手這樣回唱:你家的女兒送來了,/陪她來的是七十七位仙女,/送她來的是九十九個神仙;/我們要盡情歡歌直到她點頭,/我們要盡情歡舞直到她滿意。/吃不完你家的飯菜我們不走,/喝不完你家的美酒我們不散。

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女方家送親隊伍中走出七八個健壯的小夥子,他們圍著男方家火塘跳《跺腳舞》,以象徵性地檢查新娘住的竹樓是否牢實。跳完後,送親的人們才進屋就坐。

這時候,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傈僳族的《創業歌》,以歌聲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歷史,不忘祖先創業的艱難。接著,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開始對歌。時而個人對唱,時而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只聽歌聲陣陣,此起彼伏,並夾著陣陣的歡笑聲,把喜慶的氣氛渲染得很濃。歌手們演唱時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隨著曲調的節拍一左一右地擺動,所唱的曲調明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

歌聲時而委婉曲折,時而熱情奔放:高黎貢山的雙泉攜手並流,/碧羅雪山的琴鳥比翼雙飛;/懸崖上的岩峰採花釀蜜,/祝願新郎新娘的愛情,/比蜜更甜、比花更美。

姑娘和小夥子隨著歌聲,彈著口弦,跳起了熱烈奔放的舞蹈。這種名為“跳嘎”的活動,往往要持續到深夜。

婚禮這天,女方家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肉儘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還一撥一撥地過來敬酒、勸酒,致使不少送親者成了醉翁。送親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覺得光彩,甚至會成為美談。

第二天早上,送親的人們返回時,男方要托他們帶一些酒肉給女方父母。鑒於舉行婚禮的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所以第二天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請一些老人在火塘邊持酒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蟲魚鳥獸都是成雙成對的,但願你們夫婦白頭偕老……”

婚後數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門。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穀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幫助幹十餘日的活才能攜妻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隻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配婚、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在已基本絕跡了。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並刻木為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並灑上豬血和酒,然後男女雙方對天盟誓,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並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反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為憑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