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筵充滿戲劇色彩。婚慶筵席有兩種,一是許婚筵,一是迎親筵。

許婚筵,在女方家進行,稱作女方的“勒劄兒筵”。“不兀勒劄兒”是蒙古語,系指動物的頸喉(這裡專指羊的頸喉)。許婚筵上用這東西,寓意為“好馬一鞭,好漢一言”,今生今世,不得後悔。後來,有的地方不設許婚筵,就在結婚筵上舉行這個儀式。新娘的嫂子和弟弟們,為了看新姑爺的熱鬧,故意把“不兀勒劄兒”,煮得硬一點,甚至在椎骨裡插入小木棍,使新姑爺掰不斷骨節。這時男方的“跟姑爺”(伴郎)、隨行親友就要偷偷幫助新姑爺,女方發現就要罰酒,吵吵嚷嚷,場面十分熱鬧、有趣。

迎親筵,也是在女方家舉行的筵席。蒙古族娶親多在結婚吉日的前一天去女方家,去的人除新郎外,還有主婚人、親友、祝詞家(歌手)和“跟姑爺”等等。迎親筵在晚間舉行,蒙古語叫“沙恩吐宴”,是新娘出嫁的筵、告別父母的筵。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們坐在一桌,宴席上吃的手把肉,吃帶有”沙恩”的部分。“沙恩”,俗稱“嘎拉哈”。筵席一開始,這塊象徵吉祥的、新郎帶回去長期保存的“沙恩”,在女方同伴的偏袒下,就要為新娘的嫂子、妹妹們奪得了。男方為要回這塊沙恩,就要唱歌:

玲瓏的小沙恩,連著骨頭連著筋,只要沙恩在,大腿小腿不能分。

珍貴的小沙恩,連著血肉連著心,沙恩若比人喲,連著男女兩家親。

沙恩吐宴,是喜慶的宴,是賽歌的宴。圍繞爭奪沙恩,歌子唱了一支又一支,但沙恩還要不回來。一直唱完了《姑娘的歌》、《額莫的歌》、《報時歌》,因為啟程的時間到了,女方的姐妹才無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給新郎,筵席才告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