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雖然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由於受全球化的影響,如今的馬來人在婚姻上已經相當開明了,自由戀愛非常普遍。但在傳統的馬來族家庭裡,正式結婚卻仍然要經過一系列的古老而繁瑣的程式。

相親

首先是正式的相親。在約定的這一天,小夥子帶著禮物和父母、媒人一起來到女方家中,見過女孩的全家。雙方家長初次會面,談談家常,相互瞭解。如果沒什麼問題,這次就可以將送給姑娘的娉禮、結婚的日期等具體問題確定下來,以便儘早安排和準備。一般情況下,一年後就可以舉行婚禮了。

婚前準備

婚禮一般定在週末,並提前一段時間通知親友,以便那些路遠的能及時趕到。馬來人非常重視婚禮,把它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人們要把新郎、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富麗堂皇,讓他們過一天“國王和王后”的生活。婚前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塗指甲紅,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和美滿。姑娘們掐來新鮮的指甲花,擠出紅色的汁液,把新娘的指甲、手掌和雙腳塗得鮮紅。之後,新郎、新郎穿著光彩照人的傳統服飾,坐在綴滿棕櫚葉和各色鮮花的彩棚下,由專業攝影師拍照,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和一生的留念。彩棚裝飾極其精美,簡直就像古代皇帝的華蓋一樣華麗。一對新人在眾人的簇擁和歡呼聲中享受著終生難忘的美妙感覺。

訂婚儀式

這裡的“訂婚”是指宗教意義上的一個口頭、非正式的儀式,由當地教區的教長主持。正式的訂婚已經在此前完成了,並領取了具有法律意義的結婚證書。按照數百年的傳統,新郎要向女方奉送一定數量的娉禮,現在一般為幾十馬元。教長對新郎說道:“我將×××許配給你,娉禮××馬元,願安拉保佑你們!”新郎回答:“我願娶×××為妻,娉禮××馬元,感謝安拉!”在有的地區,對話在新郎和岳父之間進行,由教長或族中長老主持,內容也大致如此。說話者的吐字必須清晰,聲音也須得洪亮,使得在場的三個證婚人和所有親友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事後,教長還要送給新郎一本關於婚姻義務的小冊子,提醒新郎婚後必須全心全意地盡到做丈夫的責任。並且說明,如果新郎以後沒有按教規給予妻子精神和物質上的保護和關愛的話,作為懲罰,其婚姻關係將有可能被伊斯蘭教法庭予以解除。

實際上,這次的娉禮只是一個很小的象徵性的數目,它的意義在於宣示這樣一個道理:無論貧富,真主都給予他們結婚的權利。之後還有一筆數目更大的真正意義上的娉禮,通常會高達數千馬元,用於購置珠寶、衣服和嫁妝等。

結婚典禮

馬來人的婚禮一般會持續三天。第一天在新娘家中舉行,也有在當地清真寺中舉行的。一般定在穆斯林的休息日——星期五,由一名教長主持。在龐大親友團的擁簇下,新郎帶著鑽戒、珠寶等禮物來到新娘家中(或清真寺),見過教長、證婚人以及新郎家的長輩。教長問新郎:“以真主安拉的名義,你願意娶×××為妻嗎?”新郎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義,我願意娶×××作為我的妻子。” 教長接著問新娘:“以真主安拉的名義,你願意嫁給×××為妻嗎?”新娘同樣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義,我願意。”雙方交換禮物,在教長的領讀下共誦<<古蘭經>>,為未來祈福。

新郎送給新娘的彩禮被放在洞房裡,向來賓們展示。有各式各樣的衣服、化妝品等,甚至還有祈禱用的跪墊(以表示對安拉的忠誠),都被裝在精美的盒子裡,或疊得整整齊齊,讓眾人一飽眼福。

星期天是正式成婚和大宴賓客的日子。其中,最熱鬧的要屬鬧婚了。一群未婚青年敲著手鼓,載歌載舞地簇擁著新郎來到新娘家門前,後面跟著龐大的迎親隊伍。伴娘和新娘家的親友們會蜂擁而上,攔住新郎索要“入門費”。只有新郎給足了錢,才會放他過去。這樣“過五關、斬六將”,新郎才能一睹新娘的芳容。然後,新郎、新娘身穿華麗的服飾,像國王和王后一樣端坐在裝飾精美的花床上,老年人在他們頭上撒下鮮花和大米,並念經為他們祈求幸福。

宴會一般設在庭院裡,以便能招待盡可能多的來賓。庭院早就被前來幫忙的親友們裝飾一新,到處是鮮花、食品和吉祥物。婚宴一般都非常豐盛,不僅有回教傳統的肉食,還有各種新鮮水果、飲料等。身著民族服裝的客人們一面享受著琳琅滿目的美味佳餚,一面與端坐在房門洞開的新房裡的小夫妻逗樂,旁邊還有雇來的小樂隊演唱和伴奏,氣氛十分熱鬧。

每位元來賓都會得到一份禮物。在過去,一般會是一個下盛米飯、上放紅雞蛋的小杯,有時還會有漂亮的紙花。其中,雞蛋象徵著新娘健康多產、家庭人丁興旺,米飯預示著衣食豐足、生活美滿。現在則大多以新式禮品代替,例如巧克力、果凍和蛋糕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