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提出重視孕婦心態對胎兒的影響。

西漢賈誼 在《新書•胎教》中要求孕婦“口不出狂言,笑而不喧,雖怒不罵”,主張胸懷舒暢、樂觀,喜怒哀樂不可過分。明代萬全在《古今圖書集成部全錄》一書中,也要求孕婦“自妊娠之後,則須行生端嚴,性情和悅,喜怒哀樂,莫敢不慎,”否則,“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生鬱,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

”祖國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 ,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腦惱,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安胎,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消除惱怒,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怒火中燒,以致氣不順,胎不安,時間長了胎兒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不良的心態可導致孕婦氣血失調,進而危及胎兒健康發育的醫學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