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英語是21世紀的通行證,因此,英語教育已經提前到幼兒階段,不少幼稚園開展了早期英語教育活動。由於幼兒英語學習的原動力來自于家長和社會,早期英語教育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強調英語“工具性”,忽視英語“文化性”。

英語是我們與國際接軌和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簡單地將學前英語學習歸結為聽、說、讀、寫,與成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混為一談,那麼就曲解了幼兒學英語的真正目的,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是文化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其實是文化的隔閡。每年,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到歐美留學,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不可謂不嫺熟,可是許多人卻始終不能融入所在國的主流,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為什麼呢?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因為我們從小就注重英語學習的工具性,而忽略對語言背後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的學習。所以,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將英語文化滲透進去,讓我們的孩子既有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底蘊,又有勇敢面對外來文化,適應外來文化的態度。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早期英語學習不只是教會幼兒認識幾個單詞,學幾句英語會話或學一些與英語口語有關的知識,而是通過為幼兒提供接觸英語的環境和條件,促使幼兒有意願接觸、學習英語,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其次通過早期英語學習活動,使幼兒體會另一種語言的特色,欣賞另一種文化,接觸多元文化。

第二,英語學習機械訓練,方式單一,忽視幼兒語言習得機制建立。

主動開口說英語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採用反復練習、鞏固的方法,試圖使孩子能夠輕鬆地“開口”。可惜,語言的習得並不是簡單、枯燥的練習的結果,機械地重複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損傷。

因為我們大腦的語言中樞最先建立的是以母語為資訊記錄方式的條件反射,大腦接受資訊、處理資訊、做出行為反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大腦在與外界進行資訊交換時,遵循快捷、經濟原則,也就是說,它會選擇一個最方便、最節約能量的方式完成。

然而,對幼兒來說,他們學習英語比成人容易得多。首先,幼兒學英語具有語音優勢,發音受母語干擾小;其次,幼兒自我意識水準比較低,學習英語的功利心不強,興趣高於“有用”;最後,幼兒時期大腦的語言中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沒有排他性,只要方法科學合理,教育措施得當,幼兒也可以輕鬆地在大腦皮層建立一個以第二語言為資訊記錄方式的神經聯繫。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一旦幼兒的大腦接受到類似的資訊,這個神經聯繫就會自然啟動,而且越強化,聯結越強。所以,在幼兒期進行科學、適當的英語學習,對孩子今後學習英語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第三,英語教師角色意識不強,教育任務不明確。

大多數英語教師在組織英語學習活動時,仍然是將中文語言教學法直接移植到英語學習活動中,把英語純粹作為一門技能來學習,對兒童早期英語學習的基本規律缺乏思考。

對幼兒來說,英語的學習應該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創設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適應的、有英語學習特色的學習環境。英語教師既是環境的創設者,又是這個環境中最大的能動因素。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教師是讓自己接觸英語的第一人,第一個英語發音,第一個英語單詞都是老師教的。因此,英語教師的英語水準、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直接影響孩子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作為一個英語教師,首先要具備規範、標準的發音,語法準確,聽說能力突出。其次,熟悉教材教法,瞭解兒童心理規律,教育意識強。最後,熱愛孩子,願意與孩子做朋友。

英語教師要用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扎實的教學激發起幼兒學英語的興趣,盡力為幼兒營造英語學習氛圍,讓自己成為孩子心目中“英語的化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