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家長習慣陪孩子上科學館、博物館、遊戲館,卻罕有人願意花時間帶孩子好好欣賞畫廊、美術館、音樂廳的作品,這反應了爸爸、媽媽們缺乏藝術欣賞的興趣與能力,同時也不重視幼兒的美感教育,雖然很多家長流行把孩子送去學畫、學音樂,但卻只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驗收孩子的成果,並未實際的參與,和幼兒一同成長,因此,孩子所有的美感教育成為一門死的學問,在生活中完全派不上用場,以致于長大成人之後,缺乏審美的眼光與自然散發的優雅氣質。你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就擁有美感嗎?具有立足國際舞臺的水準嗎?那可要從生活教育著手哦!

認識幼兒美感 【觀念篇】

何謂“美”與“美感”?

美到底是什麼?有人覺得未經開發的的山野風景比較美,有的人卻認為人工雕砌的樓臺華廈才是美;寧靜、淡遠是一種美,活力、鮮明是另一種美;古典音樂很美,搖滾、重金屬樂也美……,即使是完全相反的兩種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擁護者,“美”其實是相當主觀的感覺,我們對美的欣賞與表現,是一種自我看外在世界時所產生的協調程度,這種協調會讓人感覺到舒服。

“美”所涵蓋的範圍並不只限於視覺,透過聽、嗅、味、觸等其它感官,所得到的協調體驗,都可以感受到“美”。色彩、造型所呈現的是視覺之美;音韻、曲調所表現的是聽覺之美;酸甜苦辣所傳達的是味覺之美;氣味、芬芳所傳達的是嗅覺之美;冷熱、軟硬所傳遞的是觸覺之美,這些的經驗會促使我們在生活及各領域追求極致,而美感教育就是培養個人欣賞外在世界的種種,讓自己與外界間達到調和,它是一種直接而立即的經驗,注重的是直覺和靈感,而非推理和邏輯,有時候教育上的一些經驗,很難用語言、邏輯、推理解釋清楚,必須借著美感教育,讓孩子親自去欣賞、揣摩,才能領會,所以從遊戲活動到音樂、圖畫、語文、歷史、自然等課程,都存在“美”,即使數學、物理或化學課程,也無不與美感有關。

幼兒的美感知覺發展

每個人與生俱來便有“美感”,不管它是以哪一種形式存在,都能令當事人心中產生一種感動,但是成人所認知的“美”,卻因為受到個人學習經驗、環境影響與社會價值,而與幼兒有所不同。哈佛知名的心理學家加納研究顯示,人的美感知覺發展可分為數個階段:

1. 知覺期—這是美感最早萌發的時期,約在出生至2歲間,這個階段的幼兒能夠敏銳地分辨客觀事物的特質,如長短、顏色、大小、深淺……,所以是“美感”概念的建構期。

2. 符號認知期—約在2歲至7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以洗澡盆象徵船、以易開罐拉環代表戒指,符號對他們而言,就是真實的世界,因為想像空間大,所以接受“美”的能力,也非常強。

3. 堅持寫實期—約在7歲至9歲間,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意象的描述,強烈要求與實物相同,會認為像照片一樣真實的畫才是好畫。

4. 主觀美感期—約在9歲至13歲間,這時期已經進入講求自我的青春期,所以會特別強調風格與獨特,注重主觀意念表達,在審美方面具有非常強的個人意識。

5. 美感投入期—約在13至20歲間,此時期美感知覺發展的特徵是能夠批判選擇,對藝術要求深入的瞭解,有形式分析能力與相對的判斷標準。

從上面的各階段發展,我們發現個人的美感知覺會隨著成長而改變,如果給予正確的引導,美感知覺就會加強,相對的,它也會因為忽視或錯誤的學習而退化。

啟發幼兒美感【實戰篇】

十個原則培養幼兒美感

小時候受到什麼樣的刺激,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幼兒的美感是可以被培養的,科學家甚至主張從胎兒時期就應該開始給予美感刺激,不過,教育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如果家長一味求好心切,卻不能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反而會揠苗助長,蒙蔽了幼兒天生的美感,以下便提供10個原則,讓家長們參考。

1. 隨時隨地追尋“美”

2. 有計劃地培養美感

3. 尊重孩子的創作自由

4. 用“引導”代替“示範”

5.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6. 給孩子輕鬆、悠閒的心情

7. 五分鐘戰術

8. 讓孩子實際的接觸、參與

9. 從對談引導幼兒美感

10. 給予單純而自然的經驗

玩出美感小藝術家

美的創意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但是美感與色彩感、音律感……則需要調教與引導,當我們教導幼兒用感覺去欣賞美,給予色彩、聲音、氣味……等刺激,讓孩子心中產生和諧感,那麼他對事物的解釋,也就會以和諧為基礎,展現出高度的美感,這必須透過日常生活的訓練,一點一滴建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