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缺乏自信心

孩子缺乏自信心,必有其形成的原因,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藥到病除。病根從哪裡找呢?還得請家長反思自己。

一般說來,孩子缺乏自信心,是源于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愛和保護,或是對孩子斥責和批評過多。家長的這兩種教育方法雖然不同,其教育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

過度保護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由於“獨苗苗”現象的普遍存在,孩子變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也自然成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聚焦中心,六雙眼睛時刻關注著小寶貝的動靜,惟恐有點閃失。加上小孩子的能力本來不足,做任何事情笨手笨腳,動作又慢,很容易產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大人在一旁看著,情不自禁地發急,往往自己動起手來越俎代皰。

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也不會幹,於是家裡的六雙手更“有理由”搶著包辦代替,剝奪孩子自己做事的一切權利。孩子無從學習動手做事,他的自信心也越來越沒有了。家長過度保護的另一種表現是恐嚇手段。比如,不讓孩子出家門“闖禍”,偏說什麼“外面有大灰狼”,“有壞人要把你帶走”的謊言,使孩子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這樣孩子是變得聽話了,可是,他的自信心也嚇得沒有了。

過多批評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人身上。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當然實現不了,於是,孩子常常挨駡:“你真笨”,“你怎麼樣樣不如別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都能從家長的嘴裡噴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怎能培養出有自信心的孩子來呢?

對每個孩子都要一分為二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為,孩子特點的形成因素十分複雜,比如,每個孩子的先天遺傳基因不同,後天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環境、生活給養、生存空間、社會關係等各方面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到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可是,許許多多家長忽視了這個事實,總以為別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能行。千萬不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孩子,去為難孩子,給他施加壓力。這樣做必然是自討苦吃,也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尤其是許多家長往往只盯住自己孩子的短處和缺點,所謂“恨鐵不成鋼”,而對於他的長處和優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說什麼“成績不說跑不了”。人們常常可以聽到孩子的強烈抗議聲:“我什麼優點都沒有嗎?”“為什麼老批評我?”應該承認,孩子也有優點,只是家長沒有說,或是不去注意發現而已。對孩子的批評,也有冤枉或不恰當的地方,只是很少有家長認帳,更少有敢於放下架子認錯的。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妙招

多點鼓勵 孩子做事之前,家長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後,說:“你果然做到了,真了不起。”從孩子學步時起,就注意肯定和鼓勵,但要避免不符合實際的誇獎。

換個說法 孩子揀起了一塊石頭,高興地拿給爸爸看,說:“爸爸,你看我揀的石頭多麼美麗。”爸爸如果說:“看你弄得滿身是泥。”孩子會不高興地扔掉石頭,垂頭喪氣地走開了。爸爸要是說:“這石頭是漂亮,你去把它好好洗洗,那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可以得到發展。改變思路 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成功上,而不是先考慮失敗了怎麼辦。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他揚己之長,勇敢地去嘗試,逐漸習慣於考慮各種達到成功的途徑與可能性。

傾聽夢想 即使你認為孩子說的是夢想,也耐心傾聽,並盡可能幫助他去變為現實。

看到進步 不和別人比,多和孩子過去比,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人們開拓進取、向上奮進的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自信心在個人成長和事業成就中具有顯著的作用。這種心理品質應該從小培養,從家庭起步。

培養幼兒具有自信心,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一個幼兒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現膽怯、遇事畏縮不前、害怕困難、不敢嘗試,孩子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及運動能力等發展就緩慢;相反,一個幼兒具有自信心,膽子大,什麼事都敢嘗試,積極參與,各方面發展就快。

自信心是面向未來培養新一代建設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孩子未來所面對的是充滿挑戰的社會,家長要重視自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將來成為充滿自信、有堅強毅力和足夠勇氣的人,昂首闊步走向社會,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迎接新世紀的各種挑戰。

家長怎樣培養幼年子女的自信心呢?

1、 相信孩子

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家長的這種認識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關係到孩子的發展。所以,作為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這一點至關重要。首先要相信,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與發展的潛力,這是現代科學研究所證明了的。持這種認識的家長一般都能比較放手地培養孩子,並經常會對孩子說:“孩子,你行!”幼兒是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識自己的,只要家長認為他行,孩子就自然會產生自信,能主動去動手動腦,勇於探索、嘗試,從而獲得較快發展;另外,家長還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這一認識也很重要,它能使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持積極的心態,去支持、鼓勵孩子,從而使孩子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並充滿自信。許多教子有方的家長,都總結過這一條寶貴的經驗。

2、 放手培養

孩子一般長到兩歲以後,動作、言語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的願望,什麼都要自己來。人們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幼兒也是不知天高地厚,常常不自量力的。但這種“我自己來”的願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尋求自我肯定的需要。我們常見嬰幼兒每當要去做事遇到家長阻攔時,他們會執拗地嚷嚷:“我長大了,我長大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去壓抑孩子,更不能說:“你不行!”而應利用嬰幼兒的這種自我認識和願望,善於引導,給予援助,滿足他們“我自己來”的需求。

另外,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家長要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在活動中不僅能促使孩子的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使之產生對環境的控制感並獲得成功的歡樂,從而增強自信。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限制在狹窄的空間,或事事越俎代庖,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無異便是剝奪了孩子通過活動樹立自信心的機會,並容易導致能力低下、依賴、膽怯和自卑。

3、 多鼓勵

一位名人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說明成人積極的教養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講到孩子心理特點時指出:“小孩子喜歡成功的”、“小孩子喜歡稱讚的”,如三歲的孩子喜歡拿著他的“作品”給爸爸媽媽看,是希望得到誇讚,到了四五歲這種喜歡稱讚的心理會更加濃厚。做父母的應利用幼兒這一心理特點,無論孩子做什麼事,只要他去幹就要給於肯定與鼓勵。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適當讚賞,使他們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再有,鼓勵也包括接納孩子的失敗與不足,因為孩子正是在歷經錯誤與失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長就要給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過失。千萬不要總盯著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家長若對孩子否定多、指責多,就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4、勿要求過高

家長普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與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對孩子發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應,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於求成,也是不實際的,忽視了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或曲折的過程。例如,兩三歲的嬰幼兒要求他們自己吃飯,開始自己吃時經常會撒得滿桌,這時母親不僅不能指責,還應對孩子說:“寶寶真能幹,會自己吃飯了!”與此同時,耐心教給他怎樣吃就能吃得更好。須知,孩子做事總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展規律,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慣於橫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長到幼稚園看孩子的活動,每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之處,便對孩子說;“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畫得比你強多了!”……以別人的優勢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趕上別人,但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為,孩子們的發展速度與方向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年齡越小,個體差異越大,孩子在發展上各有長短,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家長們千萬別作這樣的攀比。

5、家園合作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和幼稚園要經常溝通,互相配合。特別對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需要家園相互配合,協同教育。

用鼓勵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理論中,最上乘的說服方式應是“感化──訊息──感化”。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要將訊息直接傳達給對方,而是應在訊息後施以“感化”的工作,才能收到實質的效果。教育小孩時應用此一原理,當小孩做錯時,應先設想指正孩子的方式;如果三句不離批評劈頭就罵,或直接指出失敗的原因,小孩會在反感的情緒下抗議指正的內容,甚至消極以對,如此無法有效地協助孩子面對問題。

建設性批評

當孩子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時,父母可以適時對他說“嗯!做得不錯。”或“想必你已用心去做了!”等表示支持的慰語,就是所謂前段的“感化”,最後再鼓勵他:“如果能再稍微注意一點,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這種積極有建設性的檢討態度,才能使孩子不斷進步,更加有自信心去與父母溝通問題,重要的是目標具體明確。

正確的問題解決模式

自信心對於孩子智力發展影響很大,父母在教育小孩時就應留心一些必須注意的事項。例如:孩子必須具備適應各種狀況能力,即使遇到複雜惱人的問題也要保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此孩子的智力與自信心才能完全的成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面對問題,正向思考、訊息處理、擬定解決策略與方案,有效地解決問題。

父母的觀念

大部分父母並不注意也不重視“自信心”這個問題,只是在意孩子的在校成績及課業表現的情形。因此,當孩子課業表現或學業成就不理想時,經常給予嚴厲的指責或懲罰,使孩子產生莫明罪惡感,進而摧毀他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成績日愈低落,對學習缺乏興趣。

自我暗示語言的運用

培養孩子自我語言暗示的效果,讓孩子主動的自我思考,“我要自己想”、“我要自己做”,孩子經過自我語言暗示後,必然會運用自己的能力實行自定的目標。

很多父母親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必須擁有專長才能對自己建立起信心,其實有無專長並非重要。有些孩子對自己毫無信心,主要是父母低估了他們的能力,或將他們的長處視為短處,讓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若父母能找出自己孩子喪失自信心的癥結,便能對症下藥加以誘導了。

然而信心絕不是垂手可得的。但是,只要嘗過成功的滋味,伴隨而來就是無比的喜悅以及對自己的堅定信心。所以先讓孩子嘗嘗成功的喜悅,就是使孩子建立信心最簡易的方法。當然,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嘗試、去表現,並向自我挑戰、增強自我意念是增進自信心的不二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k Muyu 的頭像
    Link Muyu

    [Link Muyu] 八號甜蜜 8 Sweet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