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重整中,因此有點凌亂,敬請見諒. 找不到原文章,請使用左側的文章搜尋,感恩!

目前分類:古代胎教 0507 *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提出重視孕婦心態對胎兒的影響。

西漢賈誼 在《新書•胎教》中要求孕婦“口不出狂言,笑而不喧,雖怒不罵”,主張胸懷舒暢、樂觀,喜怒哀樂不可過分。明代萬全在《古今圖書集成部全錄》一書中,也要求孕婦“自妊娠之後,則須行生端嚴,性情和悅,喜怒哀樂,莫敢不慎,”否則,“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生鬱,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

”祖國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 ,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腦惱,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安胎,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消除惱怒,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怒火中燒,以致氣不順,胎不安,時間長了胎兒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不良的心態可導致孕婦氣血失調,進而危及胎兒健康發育的醫學道理。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說起胎教,人們認為這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殊不知,做為文明古國,我國古時就早有這方面的說教,它包括謹寢室、戒淫聲、杜邪色和正言行四個方面。

謹寢室。即節制、戒絕性生活。古人認為不如此做,便不利於培養出操行高尚的後代。另外,孕期中的晚期性生活對胎兒發育和母體健康均不利。

戒淫聲。即淫亂不潔之聲,也指各種噪聲。與之相反的則是提倡朗讀詩書聲和琴瑟之樂,用和美的聲音陶冶孕婦情感,影響胎兒,使下一代養成平和的品德。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孕第一個月時,大多數孕婦尚不知道自己體內已經開始孕育生命。從任何人都不知道的那一刻,直到第三個月為止,對胎兒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在懷孕的前3個月,孕婦心理上會產生羞怯感、不安感和母性意識的萌芽。孕婦的生理反應,如噁心、嘔吐、乏力、食欲不振等,往往影響孕婦的心情、情感與心理平衡,表現出煩燥、易怒或易激動、抱怨等情緒。

恰恰此階段是胎教的開始階段,又是胚胎各器官分化的關鍵時期(胚胎于此階段形成),孕婦的情緒可以通過內分泌的改變影響胎兒的發育,孕婦在懷孕早期的不愉快心情,往往可以借助母子溝通的方式而影響胚胎。因此,懷孕早期保持健康而愉快的心情是這一時期胎教的關鍵。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提出了婦女懷孕以後“見物而變”的胎教理論,後世並將其發揚廣大。如隋•巢原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寫道:“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

”大體意思是,婦女懷孕3個月時,胚胎已漸次發育成胎兒,這時雖然已從形體上初步成形。但是還沒有定型,即所謂“未有定儀”,其可塑性很大,當孕婦見到帶有什麼特徵的東西,她所懷胎兒的形象,包括胎兒的形體和精神,也就會隨之產生變化,這就是“見物而變”的本意。故此給那些想生一個長相漂亮、體力過人、才華出眾的孩子的孕婦提出了要求,在孕期內要多想好事,多做善事,多看美好的事物,以期感化腹內的胎兒。

通過母親美與善的良好“見物”刺激,而使胎兒向更加聰明、善良、健康、漂亮的方面“變化”。例如五帝時帝妃子姜源氏妊娠期間性情清靜,喜好稼檣,經常隨夫郊祭。觀察植物生長,所以她的兒子後稷能種五穀,成為我國農業的第二始祖。這裡邊即寓有“見物而變”的含義。古人“見物而變”胎教理論的提出,當然受當時文化背景的影響,有時代的局限性,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自古就很重視對胎兒的調養及調教,下面就我所知的古人養胎思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妊娠第一個月:婦女懷孕之後,或煩躁易怒,或抑鬱寡歡,因此孕婦此時需怡養情志, 忌房事、以免擾動胎氣,導致流產。

妊娠第二個月:此時孕婦易受驚恐,並可見噁心。因沖脈之氣上逆,引動肝火,使胃氣下降而厭食,泛泛欲吐,故此時不宜看驚險、恐怖、武打電影或小說, 忌吃辛辣生冷食物,以免擾動子宮傷胎。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信息傳遞法進行胎教,換一個說法就是要在妊娠期為胎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內外環境。

1、避免七情。

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宗齋的胎教學說中指出要:“調養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裡的“喜”是指過喜,他認為過喜“則傷心而氣散”。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史記》記載:“太妊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妊教之,以一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妊為能胎教。”古人所說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間為有利於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而對母親的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採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古代胎教的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

(1)調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生理上要發生一系列變化,心理上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過程即為古人所說的情志變化。古人雲:凡有孕之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喜、怒、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惱怒,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心情舒暢,不要輕易動肝火,否則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孕胎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孕婦的情志對胎兒具有直接影響。故而孕婦情志舒暢,遇事樂觀極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雖然房事為受孕懷胎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受孕之後,則房事必須節制,《產孕集》說:“懷孕之後,首忌交合,蓋陰氣動而外泄,則分其養孕之力,而擾其固孕之機,且火動于內,營血不安,神魂不密,形體勞乏,筋脈震驚,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懷孕以後,首先應禁房事,特別是在懷孕頭3個月和7個月之後。懷孕早期,妊娠反應常常給孕婦帶來許多不適,噁心、厭食、嗜睡、疲勞,自身及胎兒的營養常常供不應求,哪裡還會有閒情逸志取房事之歡?7個月後,孕婦腹大身重,行動諸多不便,而且胎兒即將人盆,陰道變短,房事會刺激宮頸而引起宮縮,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將細菌帶入孕婦體內,嚴重者會造成感染,因而這前、後兩期,應忌房事。否則“分其養孕之力”,“擾其固孕之機”,“形體勞乏”,甚而造成流產、難產,“生子多疾”。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有胎教的存在,這實在非常耐人尋味。

現在我們來看看自古流傳下來的胎教。例如:在妊娠中看見火災,會出生有紅色胎痣的嬰兒;拿取高處的物品,臍帶會纏住胎兒脖子等。雖然這些說法並無任何根據,可是孕婦還是應避免在妊娠期間,遭受過大的驚嚇或危險。

叫人遠離火災現場,這可能是觀看火災現場,容易使孕婦遭受驚嚇。孕婦一旦受到驚嚇,會造成副腎機能亢進,產生的激素對胎兒會有不良影響。儘量避免讓孕婦看到災難場面,也是一種體貼。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兒能教育嗎?孕婦與胎兒之間是否存在精神上的聯繫或溝通?孕婦的心理變化能否對胎兒產生影響?對這些問題,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也引起了許多科學家或學者的關注與興趣。近幾年,對胎教的研究有了飛快的發展。

現代胎兒醫學的研究表明;胎兒能聽到、看到、感受到很多東西,已具備了學習的條件。胎兒到孕6—7個月時,大腦的結構已接近成人,各種感受器官漸趨形成。胎兒不僅具有完整的聽力,而且能形成最初的“記憶”。猛然一下關門聲,腹中的胎兒竟會縮成一團。經常對胎兒播放某一樂曲,出生後只要一聽到該樂曲,嬰兒便停止哭鬧和騷動,並露出笑容。

如在羊水中加入糖精,胎兒會增加吸吮次數。對母親腹部直接進行光線照射,胎兒會背過臉去或顯出驚恐不安的樣子。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產科專家凡德卡創辦了一所胎兒大學,胎兒五個月開始上課,每天上兩節課,每課5分鐘,課程包括語言、音樂、體育。母親通過語言、撫摸等與胎兒溝通情感。在這所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出生後學站、學走、學說話的時間都會早些。現代胎兒醫學的研究還表明:胎兒能理解母親的感情。當母親驚恐失措的時候,胎兒就會全身抽搐,當母親悶悶不樂時,平時很活躍的胎兒,也好象沒有力氣一樣不動了。這是因為當時母親情緒變化時,神經系統分泌的激素就會隨血液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產生與母親一樣的情緒特徵。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人對胎教有不少詳盡準確的記載。

胎教之說秦漢時就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的論述。西漢劉向的《烈女卷》中講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馨誦詩書,道正色。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父母者…”《醫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記述的更為詳盡:“凡女子懷孕之後,須行善事,勿視惡聲,勿聽惡語,省淫語,勿咒詛,勿罵詈,勿驚恐,勿勞倦,勿妄語,勿憂愁,勿食生冷醋滑熱食,勿乘車馬,勿登高,勿臨深,勿下阪,勿急行,勿服餌,勿針灸,皆須端心正念,常聽經書,遂今男女,如是聰明,智慧,忠真,貞良,所謂胎教是也。”書中還建議:“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以上胎教之法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對現代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一枚小雞蛋大小的紅球在數名接受過胎教的新生兒眼前慢慢移動,新生兒的眼光會齊刷刷地盯著紅球並隨之扭頭,不少新生兒的頭甚至扭到180度,而同樣的球放到沒有接受過胎教的新生兒眼前,多數新生兒雖然也會盯著紅球看,但基本不會扭頭,更不會扭到180度。

胎教是當今優生、優育、優教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對其效果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專家研究,對41例在妊娠期間定時接受音樂、語言、撫摸等胎教內容的新生兒分別於出生後的第4天、第5天、第6天進行行為神經監測與評估,並與26例非胎教新生兒進行分組對照。結果顯示胎教組新生兒的安慰反應、對光習慣形成、對聲音習慣形成、非生物聽定向反應、非生物視定向反應、生物視聽定向反應、生物視反應、生物聽反應及非生物視聽反應9項行為能力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於非胎教組。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對胎兒的教養,古人的養胎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們就把古人的一些按妊娠的月份養胎方法給予介紹給大家:

婦女懷孕之後,第l月:忌煩躁暴怒,應疏導情志,忌行房事,以免擾動胎氣,導致流產。

第2月:忌吃生冷辛辣食物,並避免受驚恐。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有健康、聰慧、仁義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除了後天的教導外,先天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中國自古就重視胎教,將胎教的方法寫於玉板上,藏于金櫃中以做為後世的訓導。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孕婦言行的感化,故孕婦須謹守禮儀,從全方位給胎兒良好影響。《烈女傳》記載了享國800餘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賢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周文王是歷史上著名的篤行仁義、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具聖智慈理的君王。

現在一提起胎教,我們想到的可能就是聽聽音樂或唐詩宋詞而已。其實胎教的範圍很廣,作用不容忽視,古時的胎教遠比我們現代人要全面、嚴謹得多。下面我們就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將古人的教誨進行詮釋,以供欲培育優秀下一代的家庭參考: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兒能教育嗎?孕婦與胎兒之間是否存在精神上的聯繫或溝通?孕婦的心理變化能否對胎兒產生影響?對這些問題,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也引起了許多科學家或學者的關注與興趣。近幾年,對胎教的研究有了飛快的發展。

現代胎兒醫學的研究表明;胎兒能聽到、看到、感受到很多東西,已具備了學習的條件。胎兒到孕6—7個月時,大腦的結構已接近成人,各種感受器官漸趨形成。胎兒不僅具有完整的聽力,而且能形成最初的“記憶”。猛然一下關門聲,腹中的胎兒竟會縮成一團。經常對胎兒播放某一樂曲,出生後只要一聽到該樂曲,嬰兒便停止哭鬧和騷動,並露出笑容。如在羊水中加入糖精,胎兒會增加吸吮次數。對母親腹部直接進行光線照射,胎兒會背過臉去或顯出驚恐不安的樣子。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產科專家凡德卡創辦了一所胎兒大學,胎兒五個月開始上課,每天上兩節課,每課5分鐘,課程包括語言、音樂、體育。母親通過語言、撫摸等與胎兒溝通情感。在這所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出生後學站、學走、學說話的時間都會早些。現代胎兒醫學的研究還表明:胎兒能理解母親的感情。當母親驚恐失措的時候,胎兒就會全身抽搐,當母親悶悶不樂時,平時很活躍的胎兒,也好象沒有力氣一樣不動了。這是因為當時母親情緒變化時,神經系統分泌的激素就會隨血液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產生與母親一樣的情緒特徵。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教的思想起源於我國。目前國外亦在大力開展胎教的研究,並普遍認為中國是胎教的發源地。在我國古代的典籍中,有關胎教的論述頗多。

西漢劉向的《烈女卷》中講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馨誦詩書,道正色。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父母者…”

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記有:“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生理上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心理上也同樣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與反應,這種心理反應的集中表現就是:孕婦情志的變化。凡懷孕的婦女,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

因為孕婦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氣失合而影響胎兒。我國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右所逆,即致子疾。”《在增補大生要旨》中指出:“除惱怒,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在《科經論》中指出:子煩是由於孕母“怒氣傷肝,或鬱結不舒,觸動血脈不安”所致。就是說懷胎後應當心境平和,不要喜怒無常,動輒大動肝火,甚至打人罵人,血氣方剛,怒火中燒。經常惱怒,則氣血不順,必然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故應調情志、安心神。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在懷胎之時,切不可以縱情縱欲,否則氣神皆傷,胎兒豈會不受影響?當然,對於情志不佳者,中醫自有健脾理氣的治療方法,使之氣血調和,但畢竟是*藥物來解決問題。俗語說:一副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孕婦如能自我和情調志,使得氣息和平,就能養胎安胎。而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賓,又是孕婦情志舒暢的重要環境因素。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特別注重孕婦的道德性情修養,要求遵循一定生活準則,避免各種不良刺激。   

王相,明末清初人,是我國著名的古代蒙學家。他在為宋人王應麟著的《三字經》所作的注中說:“婦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亂步,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不出亂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愛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聰明,才智賢德過人,此未生之胎教也。”此注中從起居坐臥、言談視聽等方面,對古代的胎教理論作了系統的闡述。

到了清代,衡陽人賀興思又在《三字經注解備要》中,將王相的“注”總結為一個 “正”字。凡母之正者,而生子自然無不正也。並提出了孕婦的生活準則:“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經,目無邪視,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雖然這些戒律清規過於嚴格且不無偏頗之處,但即使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孕婦做到心懷坦蕩、言語大度、行為端莊,對自身、對胎兒都是非常有益的。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稟氣血以生,胎賴氣血以養,因而妊娠後的起居勞逸應該適量,既不可貪圖安逸,終日昏睡,又不可過於勞累。古代胎教認為:孕婦太逸,則氣滯;太勞,則氣衰。若勞逸失宜,舉止無常,攀高負重,其胎必墜,甚至導致難產。因此,婦女受胎之後,當宜行動往來,使血氣通流,百脈和暢,自少難產;若好逸惡勞,貪臥養血,使氣停血滯,臨產多難。這是對孕婦的忠告。正確的做法大致為懷孕4個月前宜稍逸,5個月以後宜小勞。   

古代胎教還指出:“慎寒溫。”這裡的寒溫是指外感風寒六淫之侵。中醫學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太過,就成為致病的邪氣,六淫就是對這些邪氣的總稱。懷孕後孕婦由於生理上發生了特殊的變化,很容易受到六淫之侵,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兒,“胎前感冒外邪,或染傷寒,鬱熱不解,往往小產墮胎,攸關性命。”故而注重胎前攝養,慎起居,適寒溫,甚為緊要。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千年前,我國就已經有胎教的存在,這實在非常耐人尋味。

現在我們來看看自古流傳下來的胎教。例如:在妊娠中看見火災,會出生有紅色胎痣的嬰兒;拿取高處的物品,臍帶會纏住胎兒脖子等。雖然這些說法並無任何根據,可是孕婦還是應避免在妊娠期間,遭受過大的驚嚇或危險。

叫人遠離火災現場,這可能是觀看火災現場,容易使孕婦遭受驚嚇。孕婦一旦受到驚嚇,會造成副腎機能亢進,產生的激素對胎兒會有不良影響。儘量避免讓孕婦看到災難場面,也是一種體貼。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