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盤根錯節。不論是自然界、生物界,還是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人的身體也是如此,不僅身體表面存在著一層微生物,就連口腔、胃腸道、泌尿道或呼吸系統,也都是一個很大的貯藏微生物的倉庫。據研究,腸道內各種各樣的微生物有100~500種。在生態平衡時,它們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但在生態平衡失調時,則有害,有時竟能致玻

陰道當然也不例外。陰道經上端與子宮、輸卵管相連直通腹腔,下端則與外界直接相通;它的開口處前方是尿道口,後方是肛門,很容易遭受污染。其中,既有常駐的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支原體等),又可因性接觸,而臨時帶入多種病原體。

過去,有人對280名孕婦進行研究,從陰道內共查出19種(屬)微生物,如棒狀桿菌、乳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常駐菌,甚至還有被認為是致病性強的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由於檢驗技術的進步,現今發現的更多)。但是,為什麼有些不太講究個人衛生的婦女不發病,而那些十分講究個人衛生的婦女,有時卻會發生嚴重的外陰、陰道或盆腔炎症,而且還久治不愈呢?這就和生態平衡與否有關了。

原來,婦女的生殖器官,在解刮和生理上都有其獨特的防禦結構和功能。婦女外陰兩側的小陰唇經常合攏關閉,陰道前後壁又緊貼在一起,形成了自然的防禦屏障,更重要的是陰道上皮細胞,在雌激素影響下,能夠發生週期性變化並脫落,由於含有不同程度的糖原,在陰道桿菌的作用下,將糖原轉化成乳酸,使陰道酸鹼度保持在PH4~4.5之間,這樣,適應在鹼性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便不能在此生長繁殖。這種自然產生的防禦功能,也叫做"自淨作用"。

生態平衡時,陰道內的菌群是有一定組合結構的。例如:有多少種(屬)的微生物,它們的比例各占多少,生存在陰道的哪一部位等,都受著生態因素的嚴密控制。通過這種控制,不僅常駐的正常菌群不外流,而且也使外來的微生物難於定居下去。

當婦女患有貧血、營養不良、高熱、過度虛弱或疲勞時,由於抵抗力降低,微生物之間的正常生理組合便會發生變化,以致細菌比例失調而產生致病性。通常情況下,在一些健康帶菌者中,雖然可以檢出攜帶真正的致病菌,如傷寒桿菌或痢疾桿菌等,但並不發玻可是,如生態平衡失調,則會導致菌群失調,進而發玻.

在大量應用抗生素的今天,某一種抗生素能夠很容易消滅對其敏感的病原體,但是亦可發生菌群的比例失調,此時其他病原體即可乘機發作。例如黴菌性陰道炎、葡萄球菌性陰道炎、綠膿桿菌性陰道炎等,多半是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因此,在治療陰道炎時,一方面要殺滅某種致病的病原體,另方面更要著眼於調整菌群,使其恢復正常的生態平衡。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白帶增多,或感覺不正常,如陰道墜脹、灼熱或瘙癢,應積極檢查並進行治療。其防治方法有:

1. 鍛煉身體,提高抗病能力特別是患有月經失調疾病時,則應積極治療,以免因內分泌平衡失調而引起陰道的菌群失調。

2. 切勿濫用藥物如抗生素、激素、細胞毒類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同位素等,以免使正常微生物群和人體內的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

3. 忌用鹼性溶液,如硬肥皂水等沖洗陰道,應保持陰道的酸性環境,以利於正常菌群的生存。

4. 避免不潔性生活,以免帶來意外的病原體感染。

5. 如發現患有陰道炎時,則應分清是哪一種病原體感染,根據不同情況,除進行局部治療外,還應重視全身狀態的改善和提高免疫功能。同時應注意對性物件的治療。

6. 局部治療時,應將藥物放入陰道後穹窿深處(多數病原體在該處生長繁殖),方可奏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