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陰道壁和宮頸鱗狀上皮覆蓋部(宮頸外口以外)一般不含有腺體。陰道腺病是指陰道壁和宮頸陰道部的表面或粘膜下結締組織內出現腺體結構。
一、病因
陰道腺病的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母親在妊娠期時服用大量雌激素,如已烯雌酚,其女性後代在青春期可發生陰道腺病。而且已烯雌酚所引起的陰道腺病極會出現癌變,因此已烯雌酚已禁用。而對於與已烯雌酚無關的陰道腺病,罕見且病因不明。
二、病理
大體檢查可將陰道腺病分為4種類型——
1、隱匿型:陰道粘膜表面粘膜無異常表現,但陰道粘膜含有腺體組織,僅在活組織檢查時才發現。
2、囊腫型:陰道粘膜內有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囊腫結構,囊內含有粘液,組織學顯示副中腎管上皮特點。
3、腺瘤型:腺上皮增生向外生長,形成陰道腫物如息肉狀。
4、斑點型:陰道粘膜表現為紅色斑點、顆粒或糜爛狀。此型腺腔與陰道相通,塗碘不著色。
三、診斷
1、病史:詳細詢問患者在胎兒期有無接觸雌激素藥物史,若有,對診斷有幫助。
2、症狀:患者可出現白帶增多,陰道血性分泌物,性交不適,接觸性出血,但多數患者常無任何症狀。
3、體征:婦科檢查見陰道粘膜可出現糜爛、紅色斑點、潰瘍、息肉突起等改變,宮頸可呈雞冠狀或宮頸外翻,觸診時可發現陰道橫脊、陰道粘膜下硬結節及砂粒樣病灶。
4、輔助檢查
(1)陰道鏡:可見病變處有以宮頸表面的轉換區,腺體開口,腺囊腫或柱狀上皮島。可見到白色上皮、紅色斑點、鑲嵌在血管網及不典型病變區。陰道鏡對選擇活檢部位,病變隨訪,早期發現上皮不典型增生及癌變有很大幫助。
(2)細胞學檢查:對陰道腺病的診斷意義不大,但對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診斷、隨訪及早期發現癌變有幫助。
四、鑒別診斷
1、中腎管囊腫:多位於陰道的前側壁,其上皮細胞缺乏粘液和糖原,粘液組化染色呈陰性。
2、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症:病變突出於陰道壁表面,有時呈暗紅色,鏡下可見到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成分,腺腔內常有陳舊性出血,而陰道腺病僅有子宮內膜腺體,而無間質。
五、治療
對有症狀者應採取以下治療方法——
1、增加陰道酸度:採用局部沖洗、坐浴或硼酸粉劑坐浴,保持陰道酸性環境,以促進柱狀上皮鱗化,促使病灶癒合。
2、還可用微波、鐳射等燒灼或冷凍治療。
3、積極治療合併症狀:如合併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症應積極治療。
注意:若發現有惡變傾向的患者,需要密切隨訪,每6-12月隨訪1次,做陰道細胞學及陰道鏡檢查,發現有異常即作活檢。
資料重整中,因此有點凌亂,敬請見諒.
找不到原文章,請使用左側的文章搜尋,感恩!
- Dec 21 Sun 2008 05:02
[ 0204053 ] 陰道腺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