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盛大的節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愛情的好機會。在大會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裝,參加各種競技活動。在射箭、摔跤、賽馬等比賽中的獲勝者,總能贏得姑娘們愛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對哪個小夥子有意,那麼她便會馳馬迎向心中的英雄,丟下一塊手絹,然後調轉馬頭離去。小夥子則心領神會,躬身拾起手絹,

策馬追趕姑娘,一旦追上,小夥子就會將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對青年就這樣相愛了。

在蒙古族中還有一種男女相愛的信物叫“哈布特格”,它是佩掛在蒙古袍上的一種飾物,一般都是由姑娘親自繡制。小夥子在擇偶時,都要看對方的“哈布特格”繡得怎麼樣,如果繡得精美,說明姑娘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姑娘,將來日子一定會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禮既隆重又獨特,尤其是鄂爾多斯草原上蒙古族傳統婚禮更具特色。鄂爾多斯婚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鄂爾多斯婚禮大多在臘月獲正月間舉行。青年男女經過家長說媒定親之後,姑娘除梳一條大辮子之外,還要在前額兩邊各梳6條小辮,這標誌著姑娘已經定親待嫁了。

雙方選定吉日後,分別邀請各自的親朋好友。舉行婚禮那天,來賓們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騎上高頭大馬,帶著禮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賀。

新郎迎親都是在傍晚時分啟程,他們帶著弓箭、食品和禮物,騎著駿馬。行前,新郎要把一隻灌滿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馬鞍下或馬鬃裡面。

新郎和迎親隊伍在黑夜中到達新娘家。他們按照習慣要先繞著屋子轉一圈,然後將一條哈達獻給那些操辦婚事的炊事長,並贈送一隻剝好的小羊,以表敬意。這時,新郎也將帶來的弓箭放在象徵鄂爾多斯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旗標前。新娘的夥伴們則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騎上尋找那只小酒瓶。

迎親隊將所帶的禮物和食品逐一交給新娘家。主賓在互換鼻煙壺,表示問候以後,新郎向在座的女方主婚人、岳父、岳母及賓客們行磕頭禮。在女方盛大的婚宴上,人們一邊狂飲,一邊進行饒有風趣的對唱。就在人們痛飲狂歡之際,有人將新郎引進新娘的房間,他在那裡還要經過一番考驗,比如當新郎一坐定,就有人拿來一塊煮熟的羊頸骨,請新郎把它拗成兩斷,意在看新郎的力氣有多大。如果新郎拗不斷,人們便乘機起哄取笑。當天晚上,新娘還不離開家,她和好友邊說邊哭,依依惜別。為了表達姐妹們的挽留之情,她們將自己身上的腰帶解下來聯結在一起,先從新娘這邊的袖口穿進,再從那邊的袖口穿出,然後其它姑娘也照此辦理,聯結起的腰帶從每位姑娘的袖口穿過後,大夥兒緊緊抱在一起,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難分難舍之情。

在女家經過通宵達旦歡樂之後,次日淩晨,迎親隊接著新娘要啟程了,由女方賓客組成的送親隊一同前往。在娶親路上,按照習俗,男女雙方都要設法搶先到男家,女方中一人有意搶去伴郎頭上的帽子,挑在馬鞭上,然後扔到地上,讓新郎下馬撿帽,這樣勢必耽誤時間,女方伴娘便可搶先而行。但男方也有高招,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酒席,招待女方,女方伴娘一喝酒,男方便調換最強壯的駿馬,搶先到家。一路上便是這樣追逐嬉戲,縱馬奔騰,充滿著情趣。

娶親到家後,新郎、新娘還要拿著馬鞭,雙方通過兩堆旺火,以示愛情的忠貞不渝,又隱含著純淨、避邪和興旺之意。

這時新郎的父母出來把新娘迎回洞房。進門後,新郎的母親按照蒙古族婚禮的習慣,將新娘的紅面紗輕輕地揭去,然後新娘向新郎的父母行蒙古禮。接著,新郎手執銀壺,新娘手捧酒盤,逐一敬酒。新郎給女方的送親賓客敬酒;新娘給男方的賓客敬酒。敬酒時,在場的人們歌樂四起,年輕的男女牧民翩翩起舞。這樣的婚禮夜以繼日連續進行兩天,盡興的人們才陸續離去。

居住在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的蒙古族,在舉行婚禮時,還有一種搶枕頭的習慣。

姑娘出嫁前,父母要為她在自己居住的蒙古包旁,搭一個新的蒙古包。出嫁這一天,要把送給新娘的嫁妝,一件件陳設在新蒙古包內。陳設完畢時,女方由四個身強力壯的漢子抱著一個木制的一米多長的大枕頭走向蒙古包,這時男方的四個小夥子便上前搶奪。雙方八人你搶我奪,都不輕易鬆手,直到精疲力竭。之後雙方共同將大枕頭放在床上,便算儀式告一段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