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重整中,因此有點凌亂,敬請見諒. 找不到原文章,請使用左側的文章搜尋,感恩!

目前分類:婚禮習俗 0101 * (1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景頗族青年男女結婚的形式有多種,各結 婚形式之間有較大的差別,每種形式都獨具特色,耐人尋味。

明媒正娶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結婚的主要形式。當青年男女深深相愛後,經過一定的禮儀,雙方商定了彩禮的數目和結婚的日期。屆時,女方請媒人、舅父和親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親。舉行結婚儀式時,要請歌手來演唱《結婚歌》,並按歌中演唱的習俗和程式舉行儀式。《結婚歌》是景頗族的許多關於婚姻方面的古老傳說,它概括了婚姻習俗的全部內容,也含有對新郎新娘祝賀和祝福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頗族婚姻習俗史。

新娘進院時,要舉行過草橋儀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六個豬頭,在一蓬棒升草上拴一隻孵蛋的母雞,由新郎牽著新娘從這個草橋上跨過去,以象徵將來家業興旺,豬有一千頭,雞有一萬隻。新娘過了草橋,要走過屋檐溝,才能上竹樓。一般情況下,給新娘上竹樓的梯子應該是新做的。進了竹樓,新娘受到寨子裡長輩們的歡迎,要舉行莊嚴、隆重的迎新娘儀式,並對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歡迎她和關心她。這些過程完成後,新娘進入洞房。這時候,姑娘和小夥子開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邊。他們一邊祝賀、嬉鬧,一邊喝酒吃喜糖,氣氛極為熱烈。接著,他們又唱起來: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鬥婚禮科威特有一種婚俗,新郎新娘在結婚儀式舉行後,要在洞房裡舉行“格鬥”。首先新郎向新娘行跪拜禮,然後用力拉新娘,顯示自己威武有力,而新娘也要不甘示弱,奮力還擊。“格鬥”越激烈,婚禮越隆重。

拔河婚禮非洲有個部族,在婚禮上,新郎用一條長繩綁在新娘左腳上,然後與家人合力將新娘“拉”過來,而新娘的家人則合力向反方向拉,不讓對方將新娘“搶”走,拔河“比賽”進行時,新娘必須大聲哭泣。當然,為了讓這對新人順利結合,娘家人要故意“輸”掉“比賽”。

舉重婚禮前南斯拉夫部伊夫納省的鄉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婚俗,新娘必須與能舉起自己的新郎結婚。婚禮上,新郎也必須能舉起相當於新娘體重的啞鈴。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時潮俗婚禮的“六禮”是指:

一,納采。俗稱作“定親”,由媒人為男女兩家通言,女家已許,男家才納采(取)女之禮;

二,問名。俗稱“合八字”,即問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家族吊腳樓“偷俗”

偷,歷來是被視為可恥的卑劣行為,可是在鄂西一帶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腳樓裡,至今仍保留著幾種別開生面、饒有風趣的“偷俗”。這“偷俗”不僅不為土家人唾棄,而且還受土家人的讚賞並傳為美談。

偷梁樹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諾族的男女青年舉行過成年儀式以後要分別參加“饒考”和“米考”村社組織,並分別參加“饒考”“米考”的社交活動。社交活動中,如果一對男女青年相愛,男的便可到女子家裡去住,幫助女家幹活,父母覺察了也不干涉。

這樣密切來往一段時間以後,條件成熟,就可正式結婚;如果雙方感情不合,即可分手,各自另找物件。也有因經濟困難等情況而長居女家達五六年甚至十多年,生了幾個孩子而未正式結婚的。

卜定結婚吉日方訂婚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族青年男女相愛後,婚前有一個“相看”的程式,即男方母親到女方家觀看姑娘的容貌,尋問年齡,並考察姑娘家的有關情況等。如果各方面滿意,男方母親就送一份禮物給女方家,婚事就算確定了。結婚前幾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彩禮(俗稱過禮)。

彩禮一般比較豐厚,有衣服、首飾、器皿和現金等。結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轎車或坐車到男方家附近預先借好的住處下榻,俗稱“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處迎娶新娘。這種風俗源於歷史上清朝軍隊多年征戰,長年不歸,滿族姑娘赴軍營完婚,需先在軍營附近借房暫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現此俗已變,改為在女方家迎娶。

結婚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長輩婦女佈置洞房,鋪好床後,在被子四周放置棗子、花生、桂圓、栗子,取其早生貴子之意,然後在被子中間放一如意或蘋果。同時在洞房內奏樂,稱為響房。喜轎要裝扮得十分漂亮,並擺在院子裡,叫做亮轎。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古族婚筵充滿戲劇色彩。婚慶筵席有兩種,一是許婚筵,一是迎親筵。

許婚筵,在女方家進行,稱作女方的“勒劄兒筵”。“不兀勒劄兒”是蒙古語,系指動物的頸喉(這裡專指羊的頸喉)。許婚筵上用這東西,寓意為“好馬一鞭,好漢一言”,今生今世,不得後悔。後來,有的地方不設許婚筵,就在結婚筵上舉行這個儀式。新娘的嫂子和弟弟們,為了看新姑爺的熱鬧,故意把“不兀勒劄兒”,煮得硬一點,甚至在椎骨裡插入小木棍,使新姑爺掰不斷骨節。這時男方的“跟姑爺”(伴郎)、隨行親友就要偷偷幫助新姑爺,女方發現就要罰酒,吵吵嚷嚷,場面十分熱鬧、有趣。

迎親筵,也是在女方家舉行的筵席。蒙古族娶親多在結婚吉日的前一天去女方家,去的人除新郎外,還有主婚人、親友、祝詞家(歌手)和“跟姑爺”等等。迎親筵在晚間舉行,蒙古語叫“沙恩吐宴”,是新娘出嫁的筵、告別父母的筵。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們坐在一桌,宴席上吃的手把肉,吃帶有”沙恩”的部分。“沙恩”,俗稱“嘎拉哈”。筵席一開始,這塊象徵吉祥的、新郎帶回去長期保存的“沙恩”,在女方同伴的偏袒下,就要為新娘的嫂子、妹妹們奪得了。男方為要回這塊沙恩,就要唱歌: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姓不婚:中國傳統婚俗,同姓不許結婚《左傳》雲:“男女同姓,其生不繁。”這在當時不無道理,因為那時的人口較少,同姓難免有血緣關係。但幾千年後的今天,臺灣仍保持著這種傳統觀念,如周姓、蘇姓、連姓三姓,陳姓、胡姓、姚姓三性,徐姓、佘姓、塗姓王姓,以及蕭姓、葉性二姓,許姓、柯姓二姓,也互不通婚,因為他
們被認為是生於同一祖先。

相親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時,京西一帶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抬去食盒,內裝米、面、肉、點心等:娘家要請“全福人”用送來的東西做餃子和長壽麵,所謂“子孫餃子長壽麵”,把包好的餃子再帶回家。

結婚這天,新娘下轎,先吃子孫餑餑長壽麵。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同坐,並由“全福人”喂沒煮熟的餃子吃,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與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個“全福人”給新人鋪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早生”。結婚這天請客人吃麵條,講究吃大碗面。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飯炒菜,菜肴多少視條件而定。

京北一帶結婚這天由娶親太太(由“全福人”充當)把新娘接來,拜天地入洞房時,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攙扶退著走,登著糧食上床。接著吃子孫餑餑,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則有人問:“生不生?”屋內要連答三聲:“生!”新娘結婚後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許飯,一般只吃栗子,主要為的是可少出門上廁所。結婚後的第四天男方要請女方娘家人吃酒。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紅布)給大家看,若無喜布,娘家人就無臉吃酒了。酒席畢,新娘與新郎一起回娘家。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安床後到新婚夜前,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空鋪是個不吉的凶兆,從此就是倆個人生活了

2.結婚成親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帚星的掃字同音,不吉利

3.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為哭發哭發,不哭不發,若是不哭的話,反而犯了禁忌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不久前讀到一篇文章,講述一個再婚的中國女子與一個德國男人在德國登記結婚的曲折經歷,當時我還以為只是特殊情況,直到自己親身經歷後,才知道在德國結婚的麻煩。

我和我現在的德國先生是在去年3月份決定結婚的。當我們帶上各自的身份證件和出生證明到婚姻登記處領了一個結婚諮詢的號碼後,就開始了為期4個月的漫長等待。

結婚檔列清單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門巴族婚禮饒有風趣,婚禮前,新郎一方要帶幾竹筒酒上路迎親,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

新娘進屋後,新郎家要擺酒肉和油餅款待客人,屆時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難新郎家,以考驗男方的誠意。

新郎家要獻哈達、陪話,不斷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滿意後,才能開懷暢飲。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有拋繡球、打木槽和對歌等。

拋繡球是壯族趕歌圩時,姑娘們手提五彩繽紛的花繡球,整齊地排隊唱山歌,若見到中意的小夥子,便把繡球拋給他。小夥子接過繡球,如果對姑娘滿意,就把小件禮物纏在繡球上扔回女方,戀愛就這樣開始了。打木槽一般在農曆年初舉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來打槽,擊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盡情地歡樂。然後由幾個女子擊木槽數棍後就唱山歌,接著就有許多青年男子拿著木棍,跑到木槽邊來共同敲擊,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

在雲南靖西一帶,有種“隔街相望”的戀愛風俗。每到趕場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來到街口,男的站一邊,女的站一邊,僅相隔幾步,相互對望。一直站到太陽落山。雙方眉目傳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對方離開大家。在相望過程中,雙方陣營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參謀,十分有趣。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新疆柯爾克孜自治州的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奇特,這裡要捆綁才能成夫妻。一般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在女方進行,結婚這天,新郎和親友騎馬來到新娘家,當大家到達新娘家門口時,女家的男人們早準備好捆人的繩索。

新郎一到,眾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將其拴在帳篷前。

新娘也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在新郎被綁之後,新娘也會被女方親友用繩子綁起來,而且要將新娘從帳篷中牽出來,和新郎拴在一起。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佤族家庭屬父系制,女子一般從夫居。佤族青年男女結婚前,男子要為女方家幹一段時間的活,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以作為對娶走女方姑娘的補償。這種形式帶有從妻居到從夫居過渡的痕跡。

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在農閒季節:一是在農曆四月,即佤族舉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動到蓋木鼓房前這個月內;二是九月到十二月之間,從修完房屋曬臺到祭祀水鬼這段時間內。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為她準備嫁妝。嫁妝主要有衣服、被蓋、紡織工具和生產工具。姑娘出嫁時所戴的銀器飾品一律不陪嫁,而是採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兩年後歸還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錢購買。

佤族的結婚儀式比較簡單,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各自請本寨的鄉親們來吃一餐酒飯。第二天,男方給女方家送去聘禮,聘禮中含有部分現金、部分結婚用品和送給女方家的禮物。第三天,父母牽著姑娘的手歡歡喜喜同迎親隊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來到男方家後,由魔巴殺雞看卦,並對新婚夫婦祝福。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諾族青年的戀愛比較自由,而且充滿了詩意。當姑娘對小夥子有意後,她就會送小夥子一朵美麗的鮮花,如果小夥子也愛這位姑娘,受到鮮花後,他就可以向這位姑娘提親。

在雲南的基諾族青年中,還有“丟包”擇偶的風俗。在村子裡的檳榔樹下,男女青年分兩邊站立,一隻只用彩布做成的菱形荷包,系著兩條彩帶,象彩蝶一樣在空中飛舞,時而升高,時而降低,飛向對方的懷抱。

參加“丟包”的青年男女,耳朵裡的竹管裡都插著“獨喬花”、“布希花”、“麥西花”,場面十分好看。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傈僳族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齊齊,身披彩帶,由媒人陪同來到女方家娶親。到了女方家後,新娘卻躲了起來,要讓新郎到處去找,可找來找去就找不著。

這時,新娘的一個女伴會來告密,新郎總算找著了新娘。找到新娘後,娶親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當晚還要展示新娘的嫁妝,嫁妝中要有一個櫃子,裡面裝著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飯後,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抬、背著嫁妝,由新娘的舅舅背著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姊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吾爾族人從提親到結婚一般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1、選親

男方家長從親戚朋友、鄰里或從別處為兒子物色姑娘,選中以後,就通過別人告訴兒子,徵求兒子的意見;兒子也可自己物色物件,但須經父母同意。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