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之外,還反映出古代父母們育兒的志趣與努力。千百年來,儘管中國並非始終是個理想社會,有時候狀況還非常不好,但這種努力仍得以延續。現在大多數家長,還是十分重視教育,想把孩子培養成有本事並且誠實善良的人,然而由於社會轉軌給人們帶來的震盪,要堅持這樣做並不容易。就說做人最基本的品質誠實與善良吧,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告訴孩子:你不能在任何時候都講真話。

社會各個領域裡名不副實的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小到商品的假冒偽劣,大到一些雄偉莊嚴的事物,說法標誌的與實質往往並不相符甚至恰恰相反。那麼,遇到類似情況,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糊塗,還是窮究下去,不講明白不甘休?後者是造就科學家與戰士之途,前者乃目下常人更多採用的處世方法。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大科學家,但又很少有人敢於從小培養孩子具備科學家那種凡事較真的品格。最好能夠與成人一樣知道分寸與界線,而這往往意味著息事寧人或者半途而廢。

講到善良,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人,而往往又不願意讓他們嫉惡如仇,更不要說眼裡容不得灰塵、以懲惡揚善為己任了。一方面,社會中不公平與不講理的事幾乎司空見慣,用學者的說法,現在潛規則盛行,如果凡事打抱不平,那就幾乎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日子也註定過得痛苦不堪;另一方面,我們已很少有那種傳統士大夫的使命感,更別提基督徒"別人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寬容精神。講"吃虧是福"不過是自我安慰。

類似上述的困境使許多家長非常痛苦。一位母親說,自己9歲的孩子太單純,不懂的東西太多,這"東西"並非書本知識,而指社會的規則與潛規則。這位母親說,對於孩子來說,單純難道不是最好的品質嗎?也只有單純的童年才是幸福的童年。說到這裡,她甚至後悔有孩子。而這麼一種困惑,不能不影響到下一代。如果與我們的孩提時代相比,現在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無疑寬裕了,但精神上的壓力往往更大,這種壓力來自過度競爭,更來自缺乏精神上的寄託。太多的家長告訴孩子,你必須上更好的學校,這樣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過更富裕的生活,有出息。卻只有很少的家長敢於堅持對孩子說,你得首先做個善良的人,有理想的人,更多地幫助別人,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有些人似乎把更多的佔有作為幸福,而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課本上講的,與現實生活存在巨大差距。處於這樣一種環境裡的孩子,可能變得暴戾,也可能向另一個方面發展,即陷入憂鬱。作為家長來說,多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就尤其重要,儘管這很困難(代溝大,而我們自己也缺乏信心)。我想,縱然如何不容易,仍應當教孩子求真與向善,這是因為,即使從自私的角度來考慮,欺騙和貪婪也不能給人一生帶來溫暖與幸福。更不要說,如果我們不能建設一個求真和向善的社會,那麼,生活對於所有人,都將是地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k M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